WELCOME - 常見問題
|
|
“慕課”,大學教育變革的新浪潮
南大4門課開啟我省高校教學“全球化時代”
南大四門慕課課程截圖 新華報業(yè)網(wǎng)訊 3月18日,南京大學首批4門“慕課”上線國際平臺Coursera,成為國內(nèi)自北大、清華、復旦、上海交大后,第五所加入國際“慕課”平臺的高校。 “慕課”,是英文MOOC的音譯,意為“大規(guī)模在線網(wǎng)絡課程”。目前世界上知名的慕課平臺有斯坦福大學創(chuàng)辦的Coursera和Udacity,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共同創(chuàng)辦的edX。學習者只要登陸coursera等平臺免費注冊,即可點擊觀看相關的慕課課程。記者注意到,僅僅在Coursera一個網(wǎng)站,“慕課”就已經(jīng)有117所高校共享的988門課程,注冊學生超過上千萬人。也就是說,全球每一個學習者都有機會選修最頂尖大學的優(yōu)秀課程。正因為如此,“慕課”從登陸中國開始,就被認為是“大學教育的炸彈”,把老師和學生炸到世界幾百年來最深刻的教育變革浪潮中去跳舞。 教師: 講慕課堪比制作電影大片 此次南大“慕課”力圖展現(xiàn)南大特色,如《Jewish Diaspora in Modern China》(現(xiàn)當代猶太在華散居)和《理解馬克思》,都代表國內(nèi)在相關問題研究中的前沿水平;《軟件測試》和《心理學與生活》有很強的實際應用性。其中《Jewish Diaspora in Modern China》為全英文授課。盡管“慕課”在國內(nèi)迎來一片叫好聲,但“慕課”的制作成本、投入產(chǎn)出效益、技術模式卻少有人關注和研究。 為了將原有課程變成一門“慕課”,《心理學與生活》主講人,南大陳昌凱老師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,把16周課時的一門課,壓縮到了4-6個小時。“這極短的時間內(nèi),卻要濃縮比過去更海量的信息,還要均勻分布‘刺激點’,以保證電腦前的學生不會離開,挑戰(zhàn)非常大。”從去年10月份開始,陳昌凱和團隊一起醞釀,從資料搜集、選題確定、腳本撰寫,再到信息呈現(xiàn)的方式,都反復討論,仔細打磨。陳昌凱說,“我學會了用鏡頭來說話,學會用更有表現(xiàn)力的語言,說出的每一句話都要經(jīng)得起反復推敲……這樣的講課,堪比制作電影大片了。” 在南京高校,已經(jīng)有不少學生成為“慕課”的忠實粉絲。南大、東大、南師大、南理工等校都有各自的“慕課”社團。南京大學軟件學院大二學生梅杰正是該校“慕課”社團的一員,“去年七月份成立以來,我們的組織正在不斷擴大,不少同學還拿到了課程相應的認證證書。”對于南大新開設的“慕課”,梅杰表示期待已久。他剛觀看了《馬克思的生平和核心著作導論》的一節(jié)課,課程開場的“酷炫”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“如果馬哲課都是這樣上,恐怕老師們再也不愁點名啦!”梅杰笑道。 梅杰說,在課堂里,《微積分》這門課程一上就是4節(jié)課,想不打哈欠都難。“慕課”則相反,僅一小時的“慕課”被切割成許多個小視頻,每個小視頻只有8-10分鐘,視頻間歇則設計小測驗,通關才可以繼續(xù)學習,“就像是打游戲升級一樣好玩”。 高校: 不加入慕課將面臨失語 高校越來越意識到,如果不主動加入“慕課”潮流,傳統(tǒng)的教授課程方式會失去自己的學生。 “同樣一門課,學生可能會在網(wǎng)上搜到世界各大學不同的版本,既然‘慕課’潮流是不可阻擋的,與其讓別人影響我們的學生,不如想辦法去擴大自己課程的影響。”陳昌凱說。有不少高校教師坦言,如今國內(nèi)高校不少低水平的課程,并不可能一夕之間消亡。但隨著國內(nèi)“慕課”平臺的壯大,學生有了用腳投票的權利,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。 中國著名高校相繼融入“慕課”平臺,背后正是傳統(tǒng)大學的危機意識——避免在新一輪教育浪潮中失語。 與國外相比,目前真正有能力開設“慕課”的高校和老師并不多。在江蘇,南京地區(qū)的高校們頻頻與慕課3大平臺運營商接觸,但加入國際“慕課”平臺的目前只有南京大學。而東南大學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則正按照慕課運營平臺的標準,建設本校的慕課課程。東大計劃在3-5年內(nèi)建設80—100門的慕課課程,南航近期正打造航天特色的8門特色慕課課程,制作好后會放在工信部建設的高校聯(lián)盟慕課平臺上。 南大教師發(fā)展中心主任王守仁教授認為,“慕課”課堂教師比傳統(tǒng)課堂教師要求更高,必須有很強的學術研究背景的支撐,才能“化繁為簡”。南大教務處副處長趙志宏教授說,勸說老師們加入慕課并不容易,“首先‘慕課’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聽課者,你對自己課堂質(zhì)量要有充分的自信;其次,很多老師不習慣對著鏡頭,平時上課有些小動作、小口誤可能都不打緊,上鏡頭就很難受了。” 機遇: 留給中國高校的時間不多了 趙志宏表示,“慕課”浪潮的背后,是中國高校和國外高校教學質(zhì)量的比拼,只有盡快建立中國版本的“慕課”,整合國內(nèi)優(yōu)質(zhì)資源,向所有學子免費開放,才能為中國高等教育留住人才。 盡管“慕課”在國內(nèi)迎來一片叫好聲,但“慕課”的制作成本、投入產(chǎn)出效益、技術模式卻少有人關注和研究。趙志宏表示,目前一門“慕課”的建設費用都在20萬元左右,以南大而言,每門課程的成本也在10多萬,有些高校甚至為了一門“慕課”花費百萬。“如果就市場而言,只有投入,沒有產(chǎn)出,當然不是長久之計。”趙志宏認為,從現(xiàn)實角度來看,能夠授予證書、文憑甚至學位,是“慕課”能夠真正市場化運作的前提。然而到目前為止,國內(nèi)沒有一個與三大“慕課”平臺合作的名牌大學,能為學生提供學分。“在這場洶涌的世界浪潮中,中國高水平大學強強聯(lián)合,積極參與并且融入這場變革,方能化危為機。” 王守仁認為,以“慕課”為契機,中國大學要冷靜思考如何提高教學質(zhì)量,而不是簡單地趕熱鬧。“僅僅是在線教育,并不能解決高等教育的深層次問題,如何將慕課教育和傳統(tǒng)課堂相結合,去改變教師們課堂教授的方式和內(nèi)容,才是最根本的應對方法。畢竟留給中國高校提高教學質(zhì)量的時間,已經(jīng)不多了。” |
|